便祕治療


便祕治療

便秘是排便不正常的症狀,意思是大便排泄不順暢,它也被稱為便秘,便秘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症狀,有 5-20% 的人抱怨有症狀,並且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並且已知女性比男性更常發生便秘!便秘造成的因素有多種,因此當您一週排便不超過三次每次排便困難且糞便乾硬,那可能建議從根本找出便秘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很多人都疑惑自己是否有便秘,但其實便秘的定義甚廣,一般而言,按照根據美國腸胃肝膽協會((AGA,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的定義,便秘的一般定義是每週少於三次排便,或者排便困難,便便硬度增加。有下述三種症狀,且重疊的比例愈高,愈有可能罹患便秘。

評量1:一周上廁所不超過三次

如您一周如廁的次數沒有超過三次,包含您實際排出部分糞便、有便意但完全排不出來皆算。

評量2:排便量過低

即便排便超過三次,但是排便相當不容易,耗時許久,且吃進去的量跟排便的量不成正比。

評量3:便便乾硬

可以完整排出糞便,排便頻率也正常,但是排出的便便過硬且乾,需要耗費不少力氣與時間才能擠壓出來。

造成便秘的因素有非常多種,在醫學上我們大抵可分為「原發型便秘」「繼發型便秘」二種,原發性便秘是因糞便成分、精神因素、本身腸肌力下降所導致的便秘,又可細分為功能性便秘、單純性便秘和特發性便秘三種,有別於身體其他器質性病變所導致的繼發型便秘,為器質性病變或因罹患疾病所產生的基礎上出現的便秘,但一般人難以細分其差異,因此我們直接列舉導致便秘的主要因素。

飲食習慣:節食、少纖維、少水分

一段時間內進食過少導致的食物殘渣不足,或者飲食中缺乏纖維、水分,導致結腸運動的過程較弱,通常以高脂、高蛋白為主食者,罹患便秘的機遇也愈高,此外,若本身腸道內的菌種失衡,缺乏高纖飲食、水分攝取不足、進食量太少都是常見的飲食習慣問題。

此外,水分攝取不足會導致便秘,因為身體試圖通過去除糞便中多餘的水分來保存血液中的水分,缺乏水分的大便很難排出。水果、蔬菜、穀物和其他含纖維食物是消化道的天然排泄劑,這些食物攝入不足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便秘,當然,飲食中缺乏纖維(食物中難以消化的部分)會導致便秘,因為纖維會保留糞便中的水分,增加糞便的體積,並使其更容易通過。

壓力:生活習慣改變與情緒帶來的緊張

在國外研究中,將腦腸視為彼此關聯且相互影響,這種狀態下,我們的腦部反射會直接影響便意,例如出外旅行、搬家等生活環境改變所暫時引起的便秘,或者進入一個陌生環境,像是當兵也是常見的陌生環境來源,這足夠讓排便反射不充分而引起。

藥物副作用

包括作用於CNS或ENS的藥物(如阿片類、非甾體類抗炎藥),還有像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的藥物(如鈣通道阻滯劑等抗高血壓藥、阿托品等抗膽鹼藥)、化療藥、利尿藥、抗憂鬱的藥物等,因此若是本身有長期使用藥物、短時間內使用藥物而發現有便意異常症狀,建議可與處方開藥醫師聯繫。

長期使用排泄劑

透過藥物刺激來排便,可能性導致藥物依存性,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便秘的耐受性增加或者便秘惡化,像是浣腸、過度依賴大腸水療、瀉藥等。

自身疾病導致

最常見的因素便是是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包含糖尿病、高鈣血症、低鉀血症、卟啉病、甲狀腺功能異常、響平滑肌功能而引起便秘。

此外,比較少見的腸神經系統(ENS)的疾病也會引起便秘,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病),其腸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停滯並有一段長度不等的結腸缺少神經節細胞,由於腸肌間神經叢缺少這些神經節細胞,阻礙了結腸的正常蠕動和肛門內括約肌對直腸擴張的反射性鬆弛。

懷孕與產後便秘

懷孕時,母體會產生黃體酮,增加荷爾蒙,阻止子宮收縮,同時也會阻止大腸肌肉收縮,從而導致便秘。另外,孕婦在懷孕初期會因為孕吐而嘔吐,所以腸內食物較少,大便量不會增加,到了懷孕後期,子宮體積越大,壓迫大腸直腸,可能也會使直腸血液循環受到影響,進而造成便祕情形更加明顯,甚至延續至產後。整體而言,孕期與產後由於亦缺乏運動,也會進而導致便秘。

腸道老化

人體在衰老過程中,會因膈肌、腹肌、肛門括約肌收縮力下降,腹壓降低,使排便動力不足,導致糞便不易排出,發生便秘,另一種可能為體內神經元總數下降,神經元退行性改變與結腸間質細胞數量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結腸傳輸減慢,缺乏便意。

缺乏運動

長期久坐及缺乏運動,容易導致腸道蠕動遲緩,造成便秘,根據國際期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就有介紹關於運動對便秘影響的分析研究,指出每週60-210分鐘的走路,有助於排便,其他像是核心與腹部訓練一樣有助於強化腹肌核心,幫助腸道蠕動,

 

便秘除了可靠藥物來即時緩解外,大量的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補充水分、運動與調整飲食都能慢慢恢復,若自身有長期便秘情形發生,建議可聯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尋求診斷治療,從診斷中了解有無使用藥物、本身疾病、自身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去探討出便秘主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適度的運動也有助於促進排便。運動量少會降低腸道的蠕動功能,從而導致便秘,即使是每天 15 至 30 分鐘的輕度步行也能刺激腸道。

在家立即緩解便秘的一些建議

  1. 每天建議攝取自身體重30倍的水量,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和酒精。
  2. 避免果汁和高甜飲料。
  3. 避免加工肉類、油炸食品和精製碳水化合物。
  4. 動起來鍛煉身體。
  5. 檢查你如何坐在馬桶上,抬起腳、向後傾斜或蹲下可能會使排便更容易。
  6. 在您的飲食中添加益生菌或膳食纖維。

若是長期飽受便秘之苦,可能除了改變飲食結構或找出便秘主因外,長期便秘不僅會導致腹內壓升高,花費更多力氣去硬擠排便,不僅容易造成高痔瘡風險、過硬的糞便也容易摩擦肛門周邊黏膜造成肛裂、用力過大的擠壓排便也容易使年長長輩血壓升高,造成高風險心血管疾病。

若是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而導致痔瘡發作,根本的高油脂、高糖、高蛋白與低纖維飲食習慣,更有一定程度的風險罹患腸癌,值得注意的是痔瘡與大腸癌的患者都可能出現便秘的情形,而大腸癌的典型徵兆還包括腹痛、排便習慣的突然改變、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以及糞便形狀變細小等。

可能性併發症

  1. 直腸內靜脈腫脹、發炎(痔瘡)。
  2. 由於堅硬的糞便試圖通過(肛裂),肛門內壁出現撕裂。
  3. 有時會因糞便被滯留和感染而在結腸壁上形成(憩室炎)。
  4. 直腸和肛門內堆積過多糞便(糞便嵌塞)。
  5. 排便用力會損傷盆底肌肉,這些肌肉還有助於控制膀胱。長時間過度用力可能會導致尿液從膀胱漏出(壓力性尿失禁)。

 

痔瘡怎麼治療

長期便秘的確可能導致痔瘡生成的可能,雖然痔瘡生成的原因眾多,但便秘與痔瘡二者幾乎密不可分,便秘不僅僅可能導致痔瘡,若本身罹患痔瘡亦有機會加速便秘,點我了解更多【痔瘡怎麼治療】。

 

肛裂怎麼治療

肛裂是覆蓋在肛門上的皮膚有小的裂傷,而因此造成疼痛或出血,通常發作的原因為排便習慣的改變,當乾又硬的糞便通過肛門口時,摩擦所造成的撕裂傷,另外像是腹瀉、肛門直腸的發炎也有機率罹患,點我了解更多肛裂怎麼治療

長期便秘可能會導致痔瘡耗發,但痔瘡的生成可能來自於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產後與部分基因所致,有時患者連帶合併肛裂、瘻管等症狀結合一站式檢測機制與國際軌臨床治療經驗由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團隊把關,快速有效率的解決痔瘡問題。


 

求診客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