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介紹
痔瘡治療建議
痔瘡是指直腸末端或肛門周圍的血管組織膨出、擴張,形成小型腫塊,隱性的患者通常感受不到,但顯性的出現在產後婦女、長期便祕以及久坐久站的患者們,症狀包含腸道不適、排便痛苦、出血疼痛等不適感,初期治療可透過藥物調整,嚴重者則需進一步對病灶進行移除!
痔瘡的病徵會因內外痔以及痔瘡的嚴重等級而有所不同,但多數患者在體感上,有可能產生下列症狀,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
- 肛門搔癢:因痔瘡形成後產生的皮膚區域敏感、發炎造成的搔癢感。
- 出血:糞便中發現鮮紅色血液。
- 排便不:順痔瘡腫脹物可能會從肛門內部滑出,可能會導致肛門內部不適感和排便困難。
- 疼痛:肛門口痔可能會導致劇烈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時。
- 感染:由於痔瘡腫脹物暴露在肛門周圍的菌群中,可能會感染,導致發炎和疼痛。
患者可以透過身體感受或排便後清潔肛門口時,了解目前痔瘡對於造成的不適感,自我觀察屬於哪種痔瘡類型以及嚴重程度,進一步尋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協助。
痔瘡通常可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混合痔是外痔的旁支,主要以齒狀線(直腸與肛管交界線)做區分,靠外的屬於外痔、靠內則是混合痔。
比較特別的是,內痔初期通常難以察覺,只會感受到異物感,外痔則是明顯的於清潔肛門口時可以觸碰到,患者可依據內外痔的嚴重程度,初步了解是要保守居家治療,還是進一部尋求醫師診療。
痔瘡的嚴重程度(Hemorrhoid Grades),可區分為四個等級,其中的第一至第二級,皆可透過保守居家治療,如口服藥物、痔瘡藥膏等來初步改善,第三級開始就須尋求醫師協助,至第四級則建議尋求醫治或更一步的透過手術移除。
- 第一級:痔瘡隱藏在肛門內部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可能只會有輕微的出血。
- 第二級:痔瘡會隨著排便時從肛門中突出但又會自行縮回去,不需要手動調整,可能會出現疼痛、瘙癢和出血等症狀。
- 第三級:痔瘡需要手動調整才能收回,可能會出現疼痛、瘙癢和出血等症狀,此時痔瘡已較為嚴重,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 第四級:痔瘡完全突出到肛門外,無法手動調整,可能會引起嚴重疼痛、灼熱感和出血等症狀,此時需要需要進行治療或手術移除。
痔瘡的成因有多種,主要與靜脈曲張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靜脈曲張是指在靜脈中形成的膨脹和扭曲,使得靜脈不能有效地輸送血液,而痔瘡則因肛門周圍的靜脈曲張所導致。
- 年長者:通常隨著年齡增長,會因為血管變厚,彈性較差,發生率較高。
- 用力過度:容易增加腹內壓的運動習慣都可能增加痔瘡機率。
- 腹瀉:因長期排便習慣不正常,也容易發生痔瘡。
- 懷孕:由於胎兒逐漸增大,肛門周圍的血管和組織受到到壓迫,進而形成痔瘡。
- 長時間的坐著或站立不動: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形成痔瘡。
- 經常慢性便秘:長時間用力排便或過度清洗肛門,肛門周圍的血管和組織也會遭受損傷。
- 懷孕期间,由於胎兒逐漸增大,肛門周圍的血管和組織受到到壓迫,進而形成痔瘡。
- 飲酒與暴飲暴食:使血液循環不良,也有可能形成痔瘡。
總體來說,痔瘡的發病率其實在台灣相當普遍,甚至已有年輕下修的趨勢,隨著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與多數飲食作息的失衡,大量可增加腹內壓的生活習慣,讓痔瘡耗發機率大幅增長,那若有痔瘡徵兆,該如何進一步治療,點選一下了解更多。